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研究

李延声:我为刘文西先生画像:艺术家应该最愿意扎根人民


刘文西像


“院委要有刘文西!”黄胄先生曾这样对我说。那是在1981年,北京颐和园藻鉴堂,中国画研究院筹备组负责人李可染、蔡若虹、叶浅予和黄胄等一起讨论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委名单,几位领导对此也一致赞同,我时任其秘书,就郑重地记下“刘文西”三个字。于是由全国30多名著名老画家组成的院委中,刘文西先生年仅40余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记得1962年,我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时,看到报刊上发表的刘文西先生在陕北画的许多速写,深深地吸引了我,就多次临摹他的作品。我后来了解到刘文西1933年出生在浙江嵊州,从小就显示出艺术才华。1950年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学习,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懂得了为什么要画画,艺术与人民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方向去作画。1953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受到潘天寿等老师的直接教导。1956年他有机会第一次到了陕北,便爱上了这片浩瀚浑厚的黄土地与这里淳朴的人民。1958年毕业时他自愿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此后他几乎年年都去陕北,有时一年两次,甚至五六次,他还特别愿意在陕北过年,有人评论他是“从江浙才子,变成为陕北农民的儿子”。


几十年来,刘文西先生画了数万张速写,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和《知心话》等许多经典作品,印刷在第五版面额为100元、50元、10元、5元人民币上的毛泽东画像更是为亿万人知晓。据媒体报道,1960年看到《人民日报》上发表刘文西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后,毛泽东同志曾对人说:“文西画我很像啊,他是一位青年画家!”当年刘文西年仅27岁。


1986年春节,我有幸随刘文西先生一起到延安以北的四十里铺采风,我们在农民家中住了一个星期。刘老每天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为我带路,到周围各个村子。无论到哪个村子,他都有熟人。农民们对他很亲切,因此很乐意让我们画。那次我画了好多速写。我们还在四十里铺的老乡家过大年。虽然天气寒冷,但心里暖洋洋的。回京时我带了好多当地农民做的泥娃娃、布老虎等,真是很有收获。当时随手写了三首绝句,抄录如下:


与刘文西先生夜宿延安四十里铺窑洞有感诗三首:

繁星闪烁夜山濛,银树璀璨云庭冲。环宇寥寥语天际,俯首孑孑立塬中。

暖炕大娘戚戚语,温灶小米时时香。离家卌载乡音故,归绪万缕意气扬。

学人探源寻真谛,勤者求道得天扶。鲁艺光耀前征路,窑洞谱绘新蓝图。


数十年来,刘文西先生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创作了大量反映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生活、风土人情的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感人,作品充分表达了他对黄土地、对人民深沉的爱。与农民朝夕相处,我觉得他自己也具备了陕北农民那种吃苦耐劳、执着坚定、朴实无华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创造西部画家那种粗犷阳刚、淳朴浓烈的笔墨语言,以独特的面貌和风采,在中国画坛上创建了“黄土画派”,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2016年,刘文西先生83岁高龄。秋天里他曾大病住院,有所康复后即坚持着继续完成了一幅高2.1米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他说:“这幅长卷画了12年。这期间没有假期、没有礼拜天。时间过得太快,我就抓紧画,和时间赛跑!”他常说:“我们的创作方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道路就是与人民相结合,与人民交朋友。这也是黄土画派人的宗旨。”


2016125日,阳光明媚。刘文西先生参加全国第十届文代会后,与夫人陈光健老师,携女儿和学生一行数人,来到我在万寿山麓自得园的画室。他仔细地看了挂在画板上我新近创作完成的《孙中山》画卷,即予以称赞鼓励,话语热情坦诚。我就抓紧时间为他画像。刘文西先生个子不高,常年戴着一顶灰色旧解放帽,穿一身灰色中山服,这成了他的标志性服饰。我观察他的双手,发现其手指扭曲着。他风趣地对我说:“我的手可不好画咧,你画准确了,人家还会说你画得不像!”他又告诉我:“那是因为得了风湿病,手指变形了!但我还是坚持画画!”刘文西先生的百米长卷正是用这双手,忍着病痛完成的!这让我和周围的人钦佩、感动!


画像完成后,刘文西先生在画像旁题道:“我一辈子在陕北,我最崇拜劳动人民。黄土画派刘文西。”又在我的一本册页上题写:“艺术家应该最愿意扎根人民。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五日黄土画派刘文西。”


201977日刘文西先生逝世,我们永远深深地怀念他。


(作者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


附:

走自己的路

——刘文西先生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画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摘录)

 创造就是要创,创作目的就是要求新,要创新就要探索,要探索就要允许失败,要有一段时间的检验。王琦先生说的好:“创新就是独创”,这句话颇概括,别人没有的,你独有,这就是创。现在创新往往多着眼在形式上,而往往不去发掘其他领域的新。中国画创作的观念要打开,天地要广阔,立意要活跃。另一方面要坚持的必须坚持,比如要坚持民族艺术的特色,要有民族自尊心,要有自己独到的简介,要有偏才,要一专到底,路要走到底。


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离不开形式,在于什么样的内容,采取更加完美的形式。总之,衣服要穿在合适的人的身上,二者尽可能地完美地统一起来。


创新的内涵是很多的,不仅仅是以形式,而且可从生活的深化、发现,从构思、构图、形象、情节、细节、处理、技巧、色彩色调、意境情调、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等诸方面去求新。在任何一点上,有自己独创的东西,都应是创新的范围,每个作者应该努力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通过长期突破形式,要与人拉开距离,要与众不同。艺术最可贵的在于新的发现、新的探索和新的创造。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画种都有相对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局限性),我们要紧紧抓住各自的优势加以充分发挥,如画种的优势,地方特色的优势,自己性格爱好的优势,自己生活环境的优势,发挥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的优势,中国画艺术语言精炼的优势等等。总之要遵循规律,大胆创新,努力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另外再提出一点看法,齐白石先生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认为也可以妙在似和不似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和层次。比如描写历史人物,人民希望看到确切真实的形象,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信感人,因此要求艺术描写手法上要求“似”,有些装饰性壁画要求幻想和想象的色彩,也就要求“不似”或抽象的描写手法更好,因此“似”、“不似”这两个层次中均能出好画,均有妙品,这样我们的思路和艺术审美要求可更加宽广。


以上只是初步的看法。不一定对,总之要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