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丨第30辑:吕书峰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画家简介丨吕书峰

1963年9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韩城市人。现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专家库评委,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创作部主任、研究员,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作品先后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第十二、十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等国家级展览,荣获两届中国连环画十佳奖,首届、第二届全国中国画线描展优秀奖,首届全国漫画、连环画、插图大展铜奖,《煤,从这里开采》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莎士比亚》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现实与超越”--吕书峰中国人物画展。


文学巨擘 黄土探艺

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中国画《路遥与〈平凡的世界〉》创作谈

文/吕书峰


2017年8月,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接到文化部关于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申报选题项目通知,我作为学院推荐作者之一很快投入草图创作阶段。起初,我选的主题是“大众文化——领袖观看《兄妹开荒》秧歌剧”,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向中央美术学院提交《领袖观看〈兄妹开荒〉》中国画草图,以及自2015年以来我参与创作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彝海结盟》和为文化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创作的中国画《大清顺治帝遣使恭迎达赖五世赴京册封》等相关作品和材料。同年10月我有幸入选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


吕书峰  路遥与《平凡的世界》 中国画

300cm×600cm   2017-2019年

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创作宗旨

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组织了多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如鸦片战争以来“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五千年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创作展”“‘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等。作为国家记忆的美术创作,这些重大事件来源于国家重大的历史变革,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这些美术创作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前沿,凸显时代主旋律,讴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重大牺牲和特殊贡献的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这些主题性美术作品起到鼓舞人民、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作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旗帜鲜明地提倡运用现实主义美术的表现方法,努力打造精品、攀登艺术高峰。


吕书峰     彝海结盟    中国画

300cm×800cm  2015-2016年

文化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大题材美术创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二、作品成因

2017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研班开班后,范迪安院长针对阶段创作提出了指导意见,邵大箴、丁一林、殷双喜教授做了相关的学术发言,学员们共同在北京展览馆参观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学员被要求根据文化部下发央美创研班的选题方向即刻投入创作状态。我此前带来的“领袖观看‘兄妹开荒’”选题不在中央美术学院选题范围内,因此选题得重新调整。这次选题以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为主要内容,经殷双喜教授提议和我个人的反复斟酌,决定创作艺术家深入生活——创作无愧时代的艺术作品。我长期生活在陕西,对陕北生活很熟悉,加之20多年前我历时4年多次深入陕北,改编和创作长篇连环画《平凡的世界》,对路遥和他的作品具有深层的理解。路遥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具影响的文学家,他创作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曾产生巨大影响。有人说“改革开放的陕西文学就是中国的当代文学”,那么反映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家,路遥则当之无愧,因此反映路遥在陕北深入生活创作文学巨著《平凡的世界》这个画面顿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吕书峰    长征途中之托孤    中国画

230cm×200cm 2015年


三、创作构思

长篇小说以宏伟的叙事性描写表现当时重大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变迁,通过主要人物的生活历程,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冲突,揭示社会现实和人的心理活动。《平凡的世界》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十年间发生在陕北的重大社会变革。作者以孙玉厚、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堂、田福军、田润叶、田晓霞,这两个家族为主要线索,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奋斗历程,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变革。路遥笔下的人物源自他生活的清涧县周边,创作路遥深入生活的画面,如果仅仅把路遥表现在群众当中,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把路遥《平凡的世界》笔下的主要人物和路遥描绘在一起,它看上去貌似路遥在陕北深入生活的瞬间,然而当读者仔细品味时,田福堂、田润叶、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这些人物也将会与读者对话。作为现实主义的美术创作,把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将成为我创作中国画《路遥与〈平凡的世界〉》的基本信念。

吕书峰     西办记事    中国画

300cm×400cm     2015年


四、深入生活

2018年3月,刚刚过完春节,带着创作路遥的任务,我驱车赴路遥家乡榆林清涧一带考察写生。陕北是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创作的源泉,我创作连环画《平凡的世界》时就曾多次去陕北写生搜集素材,由于长期在西安美术学院执教,每年都会去陕北两三次,陕北的每个县几乎都有我的足迹。这次专程来到路遥的老家,首先去了路遥故居,读路遥的生平和事迹,又去路遥纪念馆搜集相关素材。返程时去了延安大学搜集到了很多路遥生前的珍贵图片。关于这件作品中陕北人物的形象刻画,是我三十年来积累的图片,包括大量的素描和速写原型。我作为陕西作者,能把《路遥与〈平凡的世界〉》这件作品深化并尽我所能画出一定的高度也是我的夙愿。

 

吕书峰    西安事变    中国画

365cm×600cm    2014-2016年

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工作室高研班国家艺术基金创作项目


五、创作构图

画面中,主要人物路遥与村支书田福堂被设置在人物偏左的主体位置,他们正在促膝攀谈;县委书记田福军夫妇、孙玉厚、孙玉亭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幼围绕着主体人物似乎在倾听;左侧的乐手还在唱着《信天游》;画面右侧站着若有所思的田润叶;秋收时节,从深沟里劳作归来的孙少安肩扛着农具;耕牛后侧还伫立着孙少安从山西娶来的婆姨秀莲。近景农家窑洞、毛头柳、枣树构成的院落和远处苍茫的黄土高坡形成画面宽银幕式的开阔背景。以往的历史画大多是一个中心,但在我看来《路遥与〈平凡的世界〉》不但表现了十年的历史跨度,同时刻画出错综复杂的人物个性,这个画面以路遥为中心,同时田润叶和其他的人物又形成了画面的次中心,他们既散落又集中,我试图在揭示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冲突。画面的构成方面我想吸取中国传统壁画平面化的诉求,运用俯视和散点视角安排不同的人物和场景。


吕书峰    大清顺治帝遣使恭迎达赖五世赴京册封 中国画

373cm×600cm 2015-2018年

文化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

中国国家画院收藏


六、创作过程

2018年4月中国画《路遥与〈平凡的世界〉》第一稿草图顺利通过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专家评审。此后中央美术学院的相关专家和在京的著名画家对作品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主要是路遥的形象和姿势的建议较多。有专家认为第一稿路遥身着军大衣的姿势有些像县委书记,还不够平易近人;有专家认为画面形成的两个人物中心会分散主要人物;还有专家认为前景的两只卧着的山羊也像是在听路遥讲话,似乎不够自然等。此后,根据专家建议我把正面的田润叶和她右侧的两个人物做了一些调整,使他们进一步与画面主体呼应。总之,素描稿做了相关的调整,前后四稿。

2019年4月,历时三个月的水墨正稿基本完成寄送北京,参评上海艺术博览会,专家组认为路遥的形象刻画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进一步推敲、精打细磨。由于中国水墨画制作不同于油画可以涂改,当然,中国画常常采用挖补的方法进行修改,我认为这样耗时两年的作品如果采取挖补总是觉得有些不尽完美。那么,由于这张作品尺幅较大,是由四张300cm×150cm的画面组成,换掉主体人物部分是最为便捷的方法。2019年4月底至2019年7月底是这个作品终审的最后时间,范迪安、殷双喜、马刚等创研班的领导和专家鼓励大家全身心投入创作,殷先生还提到籍里柯创作《梅杜萨之筏》时也仅用了六个月时间,而我们这件创作历时已近两年。


吕书峰    领袖观看《兄妹开荒》   纸本/铅笔 150cm×160cm 2017年

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素描稿)


针对专家组建议,原本只需要局部调整,但我认为水墨画的衔接会出现一些问题,倒不如再拿出一些勇气重新制作一遍。水墨第二稿主要针对路遥的形象和姿势进行了重新安排和刻画,对和路遥攀谈的老人形象也进行了更改,前景的两只羊,我也让它们站了起来,站着的羊打破了以前画面人物露脚较多有些重复的感觉。后来这件作品通过终评后,杨力舟先生给我说:“关键是路遥的形象和动态这次改好了,路遥搭在碾子上的右腿看来是和老人叙旧了很久……”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专家组由历史学家、军史专家、著名美术家、评论家组成。历时两年的创作从草图评议三次,制作期间看作画进程,再到初评和复评等环节,前后十余次,目的在于要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推敲的作品。特别是历史画要刻画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包括那个时代的服饰、场面等,各方面的专家反复评议,可以说,完成的作品已不仅仅是个人创作的行为,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时代、专家和作者的集体智慧。当然,关于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探索,专家组提倡艺术家个性化的表达,同时遵循着艺术规律,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时代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的具体呈现。


吕书峰作品